6月17日,從博愛路駛上翠亨快線,約10分鐘車程便到了翠亨新區先進智造區。廣東新優威印刷裝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洪生感嘆:“現在從東升的老廠到翠亨新區的新廠來回真是方便多了。將來深中通道建成后,這里更是一片黃金寶地。”
劉洪生的憧憬事出有因,2016年4月20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中山要打造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在劉洪生看來,這一定位,恰是驅動“中山裝備”駛入“世界智造”快車道的新動力。 新平臺 從“1”到“四平臺四基地” 翠亨新區先進智造區(臨海工業園)是我市發展“高精尖”裝備的重要載體。早在1999年,中山便摘取了國家級包裝印刷產業基地的牌子。近年來在包裝印刷設備方面中山企業屢屢拿下國內甚至國際多個“第一”,涌現出松德、新優威等一批包裝裝備知名企業。2004年12月,經國家科技部批準在中山市成立了國家火炬計劃中山(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經過10余年的發展,這里已集聚了廣新海工、中船、中鐵大橋局、中澤重工、粵新海工等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昔日“灘涂”,如今已成“黃金海岸”。 從事十多年印刷設備生產的劉洪生早在幾年前就看中了這里,并新建了廣東新優威印刷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綠色凹版印刷機”的設備,基本上實現VOC 零排放。同時在質量大幅提升的同時比傳統印刷機節能60%,并實現所有印刷工藝集成,該技術目前在國內外尚屬空白。劉洪生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新優威的“綠色凹版印刷機”設備已經很成熟了,今年的重點是抓市場。 如果說,翠亨新區先進智造區(臨海工業園)是我市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平臺的話,那么現在我市裝備制造業的平臺已由“1”擴展到了“四平臺四基地”。在繪制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的新藍圖中,中山立足已有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定下了新的發展基調:建設東部臨海、南部濱江、北部沿江沿路、中部環城4大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功能區,重點發展四個市級產業平臺、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翠亨新區先進智造區)、北斗物聯網產業基地、健康醫藥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劃電梯特色產業基地等“四平臺四基地”。 深耕板芙鎮30年的中山市八達機器制造有限公司,在今年3月份新組建了中山市萬達機械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晏昌榮說,條件成熟時,他們有可能將新企業搬到火炬區—板芙智能制造園區去。火炬區—板芙智能制造園已成功獲批為廣東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成為2017年前廣東省加快推進 “互聯網 制造業”發展重點培育建設的十個基地。 除了“四平臺四基地”等“硬”件外,我市還不斷完善裝備制造業的“軟”平臺。比如,建成的中山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等,以提升裝備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 新方向 產業發展瞄準“高精尖” 產業平臺的建設往往是一種產業思路和方向的呈現。 5月12日,走進明陽集團芯片研發實驗室,擺在眼前的一張張小小的芯片, 代表著高端MOCVD 裝備、高端化合物半導體微波芯片、高端空間太陽能電池芯片、高倍聚光太陽能電池芯片等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 4年前,明陽引進以楊翠柏博士為領軍的太陽能及高端芯片項目工程研發團隊,實施第三代光伏太陽能技術的產業化,構建CPV 砷化鎵太陽能電池外延、芯片封裝、模組及系統集成的全產業鏈。隨后通過內部投資、孵化,團隊在明陽集團旗下成立了一家太陽能及高端芯片公司,研發完成的高轉換效率四結芯片將為太陽能產業帶來一場全新革命。 作為廣東50家裝備制造業重點骨干企業之一,也是省內唯一一個產值破百億的“工作母機”企業,如今的明陽集團不是中山市產值最多、利稅最高的企業,卻是博士生最多、研發投入最大、研發能力最強的企業。集團現擁有484項專利和授權的79項發明專利,在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中做到了前六,捍衛了中國在世界新能源和高端電氣裝備制造領域的話語權。 “我們準備建設中山第一個國家重點孵化器,對高端裝備制造業上下游進行全產業鏈和全產業集群的孵化,打造珠西岸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明陽新能源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明陽風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傳衛表示,明陽將攜手三峽集團打造千億元級海上風電先進裝備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千億明陽”的第二步發展戰略。 作為中山立足高端發展的六大產業之一,明陽聚焦風電太陽能光伏和節能環保等新能源裝備,是中山大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浪潮的一個縮影。 2015年4月21日到22日,省委書記胡春華率省委調研組到中山調研時要求中山 “發展高精尖裝備制造業”。這為中山裝備發展指出了新方向。 如今,和明陽集團一樣,一大批“高精尖”的中山“工作母機”企業在各自領域的優勢漸顯:中山新諾科技,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新一代無掩模光刻技術”的領航者,以新一代高性能無掩模激光直接成像技術設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小欖鎮立體光電研發的無封裝芯片(CSP)貼片設備,將LED 光源成本降低30%,將顛覆整個光源生產線的運作…… 新定位 走向“世界級 現代化” 岐江公園是在粵中造船廠舊址上改建而成的主題公園。1953年,廣東省工業廳為了發展漁業生產,委托粵中地區黨委和石岐市委籌建粵中船廠,并在石岐西堤劃出約 6 萬平方米建廠,于1954年7月1日正式投產。中山的裝備制造業如果從這一時期算起,現歷經了超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從“小”、“輕”向“重”、“精”方向發展。廣新海工、粵新海工、明陽風電等不少裝備企業已伸向全球市場。除了中機、中船、中鐵等一大批“國”字號裝備企業之外,明陽、松德、新優威、中藝等一大批“民”字號企業煥發勃勃生機。 中山雖無大港口、大碼頭,但在裝備制造方面具有較強的制造基礎和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再加上東部臨海的優勢,中山具有發展裝備制造業的良好基礎。而且近年來中山裝備業的“國際味”越發濃厚。 要打造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顯然除了在拓寬 “世界級”的廣度、寬度之外,我市裝備制造還需在“現代化”上下工夫,不斷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智造升級”在中山已如火如荼開展起來,企業投資熱情高漲。據市經信局統計,今年1-4月,我市工業技改完成投資44.2億元,增長54.8%,投資額占全市工業投資90.2 億元的近半。2016年,我市財政計劃安排2.18億元的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據初步統計,全市預計將有大約310個技改項目獲得市財政資金扶持,比上年獲得扶持的項目增加了一倍。同時,我市還組建了中山市技改設備融資租賃基金,以直接租賃方式為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購置新設備提供金融支持。 今年省經信委公示了“2016年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方向)支持首臺(套)裝備的研發與使用專題項目”。珠江西岸“六市一區”37個項目共獲得扶持資金7015.33萬元。中山以11個項目在數量上位居第一,以1787.52萬元資金量位居第二。 除了制造能力提升外,中山的裝備服務業也受到了重視。據2016 年全市服務業工作會議透露,中山將圍繞增強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提升制造業的質量效率和提升制造業的增值服務,重點發展科技服務、工業設計、信息化應用提升、智能化改造、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服務業,為打造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激活一江春水。 專家觀點 ●王珺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提升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打造成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中山如何按照“珠西戰略”差異化發展和區域協調互動的要求,找準定位,凸顯優勢,打響“中山裝備”名號?中山打造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不僅是對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更需要著力提升先進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從“制造”到“智造”,從產業低端到產業高端,毫無疑問,高端制造業、智能制造業未來將在中山整體經濟結構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依托建設裝備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和中山市智能改造公共服務平臺,中山未來將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及人才培訓等更多服務,并大力推動企業實施以機器換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改造、設備更新、綠色制造等為重點的技術改造,促進企業兩化融合、節能降耗、安全生產和經濟效益全面提升。 ●陳廣漢:(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港澳與內地合作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發揮制造業和特色產業優勢 創新驅動對中山來說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世界級現代裝備產業基地建設方面,佛山、珠海、中山、江門、肇慶、陽江、順德等“六市一區”都在爭,那么中山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陳廣漢認為,與其他幾個城市相比,中山在制造業方面基礎很好,發展裝備制造業就不能做低端的,要往高端走,越高端越有市場。比如中山有國家級健康產業基地,在醫療器械裝備等方面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中山在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打造方面應更好的發揮制造和產業特色的優勢。 ●梁士倫:(中山市經濟研究院院長梁仕倫) 補充人才變“短板”為“跳板” 梁士倫認為,中山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規模小、人才緊缺,是影響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短板。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取決于產業基礎和需求,中山裝備制造業的體量是很大的,也有著強烈的生產性服務需求。中山如果能加快補強人才、配套服務等短板,在物流,融資租賃、電子商務等產業和領域都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