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2015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873.76萬輛,同比增長15.27%,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1.32%,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2.86個百分點。其中,長城、奇瑞、長安、江淮等自主品牌車企超額完成年度銷售任務。 接著,中汽協再次發布2016年2月全國車企產銷數據,雖然行業整體下滑,但SUV銷量為482850輛,同比增長43.8%,而SUV銷量前十名中,自主品牌占據SUV銷售榜八個席位,哈弗H6和寶駿560更是月銷售量突破3萬,上榜的合資車型只有大眾途觀和通用昂科威兩款,且排名分別為第八和第九位。 可以看出,在2015年市場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自主品牌逆勢而上,正在逐漸被市場認可,這自然與中國車企多年的研發和技術創新息息相關。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這個掌握核心科技就是贏得市場競爭力的時代,自主品牌要想在銷量和消費者認可度上趕上國際車企巨頭,還需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 打造“中國芯” ,研發投上國內外還有差距! 根據前不久英國著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整理出的一份2015年汽車公司研發投入排行榜,2015年,汽車行業上市公司研發預算總和高達1093億美元,同比增長4.5%。德國大眾汽車集團以153億美元高居榜首,一直和大眾爭奪銷量冠軍的豐田則以92億美元位居第二。 可喜的是,研發排行前20位的榜單中首次出現了中國車企的身影,上榜的是排在第19位的上汽集團。但仔細比較數據,在國內車企中排名第一的上汽集團,其研發投入僅為大眾集團的十分之一左右,這說明國內車企的研發投入經費仍然有限。例如研發排行榜前五位的大眾、豐田、戴姆勒、通用和福特,研發投入經費分別是153億美元、92億美元、76億美元、74億美元、69億美元,普遍占據當年營收的3%-5%,雖然有媒體報道2013年之后各大車企研發費用占據全年營收的比重出現了下跌,但這些車企的研發絕對數額一直穩中有升。 大型跨國車企的研發投入與銷量基本是成正比的。位于研發投入榜前列的汽車公司,其銷量也基本搶占了全球銷量的前10位。常年占據研發投入前兩位的大眾和豐田,更是常年競爭“全球銷量老大”的頭銜。 反觀中國的車企,有媒體查閱年報后發現,上汽2014年的研發費用達到創紀錄的68.32億元人民幣,2013年研發費用為53.億元,2012年為57.6億元,2011年為59億元,連續4年位列全國汽車制造業上市公司第一名,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從2011年到2014年分別為1.36%、1.2%、0.93%和1.08%。而更多的車企連每年3.5%的投入比例都達不到,如何與大眾豐田這些企業比肩? 追夢“中國芯”,國內企業對研發的重視有了明顯的提升! 研發能力是汽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市場地位,研發費用也逐漸成為衡量企業有無持續發展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車企應向跨國巨頭們學習的,最主要的就是對技術創新、前瞻性研究的大力投入。 讓人欣喜的是,近三年來,無論是民營車企還是大型國企,對自主品牌的正向研發都表現出高度的重視和高額的資金投入。從此前各自主品牌發布的中長期研發投資規劃來看,“十二五”期間長安集團研發投入共達490億,目前擁有5635項專利技術和110項科技創新成果;上汽集團對自主品牌的研發投入達到450億元,一汽集團和北汽集團的投入也在300多億元,廣汽集團同期研發投入為70億元,東風集團10年規劃157億元研發費用;長安逸動、奇瑞艾瑞澤7、廣汽傳祺GA3、一汽紅旗H7、上汽全新榮威550、海馬M3等新車型紛紛面世。 大多數自主車企也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研發體系框架,在國內建有各類研發中心、試車場、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同時還開始有選擇地建立海外研發中心。長安汽車,已建成涵蓋振動噪聲、碰撞安全、制動性能、底盤試驗、驅動系統等16個領域的國際先進實驗室。吉利汽車在收購澳洲自動變速箱廠以及沃爾沃后,擺脫了過去的‘一直在模仿’的形象,在SUV和轎車產品布局都很完善;比亞迪汽車則憑借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技術積累和研發,趕上了國內新能源汽車火爆的契機。 從中汽協發布的2015年全國汽車產銷報告看,自主品牌正在進入研發收獲期,大多數自主品牌都超額完成了2015年度的銷售任務,而對2016年對銷量增長的預期也普遍高于合資車企,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車企的希望。在未來,自主車企仍需要加大研發力度,攻破更加核心的技術難關、解決過去難以觸及的關鍵問題,才能讓自主品牌更快地成長,提升國際競爭力。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