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獨家獲悉,在《意見》下發后,主管部門計劃約談在華的跨國車企,要求其放開對平行進口汽車貨源的“封鎖”和限制。 對此,一位平行進口汽車方面的消息人士王鵬(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主管部門有意與跨國公司就平行進口汽車貿易進行商談,如果跨國公司不合作,主管部門有意采取一系列措施。” “未來,隨著《意見》的相關實施細則出臺,進口車貨源壁壘將被打破。今后五年,平行進口車市有望以25%~30%的年平均增速快速發展。”王鵬預測。 醞釀多項政策調整 近日,一位經銷商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春節前,商務部在一次討論平行進口車市發展的會議上表態,計劃約談跨國車企,希望借此打破他們對貨源的壟斷。” 對此,王鵬證實了這一消息:“如果跨國公司不能積極配合,主管部門很可能采取實質性行動。可能實施的措施包括,通過限制發放進口車許可制,控制跨國公司中規車的進口數量;調整限制措施,如將消費稅的征收線調至3.2L等。” 《每日經濟新聞》曾報道,去年,包括寶馬、奔馳、捷豹路虎在內的多個跨國車企都在通過各種手段控制平行進口車輛的貨源。其中,寶馬將部分美規車型的排量提升至 3004ml,而同款中規車型的排量為2979ml。根據我國消費稅的征收標準,發動機排量在3.0L以上,需繳納更高的消費稅,例如一款到岸繳關稅后價格60萬元的該類別車型,將比3.0L以下車型至少多繳消費稅7.8萬元。 “在上次討論會上,也有貿易商建議,消費稅征收標準不用做修改,只需在相關文件中規定,‘發動機沒有進行實質性改動的,都將視為同一排量’即可。”王鵬稱。 此外,奔馳、捷豹路虎等跨國公司還通過每輛車的VIN碼(車輛識別碼),追查車輛來源,對海外經銷商采取限制或懲罰,阻止其向中國輸出車輛。 在這一系列“動作”后,去年2月,美規車在中國平行進口車銷量中所占的比例,一度從50%以上,驟降至20%左右。 平行進口年增速預期超25% 一位經銷商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阻礙平行進口汽車貿易的障礙,除跨國車企對貨源的限制外,還包括上牌難、3C認證問題、三包責任不明確等,《意見》都將逐一解決。” 比如《意見》指出,“對已有效保證車輛一致性的試點企業,可取消非量產車認證模式的數量要求”,這就意味著以后平行進口車輛將不再受到小3C認證的限制;《意見》還稱,“各地公安部門要嚴格執行相關國家安全技術標準,對符合規定的要方便快捷予以辦理”,這就意味著平行進口車輛的上牌也將不再是件難事。 “在打通各個關卡的同時,《意見》的相關條款也在資金層面為貿易商減負。”天津港保稅區濱海國際汽車城董事長同世平表示。《意見》指出,在經批準進行汽車平行進口試點的自貿試驗區,允許試點企業在海關保稅區域內開展汽車整車保稅倉儲3個月。這就意味和一款到岸價為50萬元的3.0L車型,在三個月內不用繳納 47.5萬元的各項稅費。 “根據《意見》,未來平行進口貿易審查、報關效率等進一步提升,相關費用也將從幾萬元降至幾千元。”同世平表示, 這將帶來進口車的產品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其一直在和海外供貨商探討中低端產品進口,但是較高的認證費用、稅費等都帶來較高成本,“隨著海關各種認證費用的 降低,今后25萬元左右的進口車也會進入中國,涉及的汽車品牌包括福特、凱迪拉克、大眾等。” “在進口貨源、報關、銷售、服務等環節的障礙消除后,中低端進口車也將成為重要補充,預計未來五年,平行進口車市每年增速將達25%~30%。”同世平表示。 政策助力破除增長瓶頸 自從2005年《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出臺,品牌授權經營誕生后,平行進口就一直游走于“灰色地帶”。 2015年,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試點獲批,被視為平行進口汽車從“地下”轉為“地上”。但運行一年多來,上海自貿區僅進口了少量該類型汽車車。 在此期間,修訂中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曾一度計劃加入“在國外注冊的車型不得在華銷售”條款,再加上跨國車企限制平行進口,導致不少貿易商對平行進口持觀望態度。 “今年,我國對平行進口汽車的各項政策全面松綁,是因為對汽車這個重要消費品類而言,未來重要增長點之一正是平行進口。”王鵬表示。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2910億元,汽車達5821億元,約占11%。 “目前,在中規進口車銷量滑坡的情況下,只有平行進口車依然保持高速增長。”王鵬表示。據中國進口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2015年,我國進口車銷量同比下滑幅度超20%,而同期平行進口車銷量同比增長20%。 “今年年中,各部委將根據《意見》發布實施細則,隨著一系列實施細則的落地,平行進口汽車將迎來春天。”王鵬表示。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