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加拿大米西索加,研發人員研發出搭便車機器人。設計者希望這個會說話的機器人能夠通過搭便車跨越加拿大,從哈里法克斯前往維多利亞。該機器人無法自己行動,但擁有基本的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設置的程序是說服司機將其抬上車。 自1959年美國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以來,機器人在日本、韓國、德國等工業化國家得到大規模應用,并且越來越朝著“小而有力”“聰明好用”的方向發展。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以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也時常被視為與工人爭搶“飯碗”的“元兇”。 專家認為,在短期內,機器人可能會搶走一些工作機會,裁員在所難免,但從長期和全局來看,機器人不但不會搶走工作機會,反而還會創造大量就業。未來,在機器人面前,人仍將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而未來的世界也將是人與機器人協作創造的世界。 機器人將更多代替人的工作,這種發展趨勢十分明顯 機器和機器人,從工科的角度來說并無本質差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黃陽華向記者解釋道:機器人聽起來只是個更酷的概念。 1959年,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與約翰·英格伯格聯手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標志著機器人技術進入制造業。上世紀70年代,一些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開始拓展市場,此后,機器人在日本、韓國和德國等工業化國家得到大規模應用。目前,機器人產業成了各國尖端技術的競技場:歐盟近期啟動了名為“火花”的全球最大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美國明確提出要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重振制造業;日本和韓國也制定了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戰略。 在工業生產方面,機器人一直擁有“超人”的優勢,這不僅體現在作業的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方面,在耐疲勞、連續作業等方面也明顯優于人工。也正因如此,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機器人正在逐步取代人工,成為科研、制造甚至服務業的“主力軍”。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于海斌認為,未來,隨著機器人智能水平和作業能力的提高,機器人將更多地代替人的工作,這種發展趨勢十分明顯。 在世界各國中,日本的機器人產業具有很大優勢,近年來整體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應用范圍也更廣。不少日本普通家庭都已擁有服務機器人。日本軟銀公司將于2015年2月發售一款能識別情感并能對話的類人機器人“胡椒”,該機器人具有學習和表達情感的能力,可以充當嬰兒保姆、家庭教師、急救醫護人員甚至聚會伴侶。隨著機器人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能干,許多人擔憂:機器人會不會取代人類成為生產的主力軍?人類會被機器淘汰出局嗎? 從事重復性、常規性工作的人,最有可能在人機競賽中被淘汰 1811年的一天,在工業革命的誕生地英國,一個名叫內德·勒德的失業紡織工人帶領其他失業工人搗毀了被他們視為罪魁禍首的紡織機。自此,仇視新奇發明乃至科技進步的人有了一個特別的稱號:“勒德主義者”。200多年后,相似的一幕在英國重演。今年4月,倫敦地鐵員工舉行罷工,抗議倫敦政府地鐵“自動售票計劃”。該計劃將導致960名員工失業。 2012年,美國網絡電子商務公司亞馬遜收購了自動化物流公司奇華系統公司,該公司生產的機器人能在倉庫里處理在線訂單并把訂購商品送到發貨點,如今亞馬遜有1382臺這樣的機器。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加速發展,未來用不知疲倦、不會迷路的遙控機器人來承擔長途運輸車駕駛任務將可能更加安全高效。然而,這意味著目前從事這份工作的570萬美國人將不得不另謀生路。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大衛·奧托爾和西班牙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學者衛·多恩是兩位長期研究技術與就業關系的知名學者。他們在分析了眾多案例后總結道:那些從事重復性、常規性工作的人,不論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最有可能在人機競賽中被淘汰出局。研究發現,有8類職業正在或即將被機器侵占,它們分別是快遞、熟食加工、服裝銷售、倉儲理貨、卡車駕駛、農用機械操作、蘋果公司流水線以及從事低水平實驗室工作的人。 未來,機器人可能對中級技能人員的“殺傷力”最為嚴重。所謂中級技能人員,主要指那些無需長時間培訓就能完成工作的人員,如文秘、行政人員、維修工和制造工人等。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許多工業國家,這些工種的工人數量驟減。大衛·奧托爾認為,信息技術的崛起是導致中級技能人員減少的“罪魁禍首”。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的職位增長出現在兩極——需要極高技能的高薪行業以及不需要多少技能的低薪服務業,奧托爾稱之為“工作機會兩極化”。 從長期和全局來看,機器人不但不會搶走工作機會,還會創造大量就業 “不可否認,有些先進的技術在短期內可以替代工人,但縱觀歷史,技術的進步是打開經濟增長的鑰匙。”歐洲機器人協會秘書長尤維·赫斯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機器最終會取代人工,這種說法純屬杞人憂天,很多經濟學家把這種恐慌心理稱為勒德謬誤。”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數字和電信政策專員內莉·克勒斯表示,在短期內,一些人的工作機會可能會被機器人搶走,但從長期來看,機器人反而會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硅谷知名風險投資專家馬克·安德森認為:“就像現在很多工作100年前并不存在一樣,100年后我們也會多出很多工作機會。” 于海斌對記者說,從2004年到2008年,德國的機器人總量增加了約2.3萬臺,同期的失業率從4%下降到1.8%;巴西的機器人總量增長約2000臺,失業率從9%降至7%。“這些數據說明,機器人產量的增長不會造成大量失業,相反,更多的就業機會被創造出來。” 不過,仍然會有一些行業被機器取代。“機器沖擊的不是就業市場規模,而是就業市場結構。”黃陽華表示,這種失業被歸為“結構性失業”。應對結構性失業,要從經濟結構和社會保障兩個方面認識。一方面,要縮小第二產業規模,擴大服務業規模,勞動力會在這個過程中被逐步吸收。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強社會保障網絡,保障低技能工人的基本福利,通過多層次的培訓體系增強低技能工人的再就業能力,滿足新產業變革時代的用工需求。“德國正在推行的‘工業4.0計劃’,內容之一便是構建終身學習計劃,延長工人的職業生命。” 從犁杖到水車,從蒸汽機到機器人……千百年來,人類無時不在為將自身從繁重勞動中解放出來而努力著。隨著科技的發展,機器注定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取代人工。不過,在機器面前,人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未來的世界,也必定是人與機器協作創造出來的世界。用雙手生產價值的愉悅感,用智慧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使命感,是人類特有的情感和收獲,這些永遠不會被機器剝奪。(兵工廠)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