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區西集鎮近日拆除了轄區內的部分鍛造設備,今年將有37家鑄鍛造企業被清退。素有京東“鑄鍛之鄉”的西集鎮,經過“騰籠換鳥”后將引入高科技企業,發展綠色產業。 “鑄鍛之鄉”不打鐵了 天下行業有三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曾幾何時,對通州區西集鎮來說,“打鐵”這行不僅不苦,還是令全鎮人引以為傲的事情。 改革開放之初,一些頭腦靈活的企業家看到了鑄鍛造業的巨大商機,紛紛建房開廠,并逐漸形成規模集群。坐擁60余家鑄鍛造企業的西集,就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鑄鍛之鄉”。光大灰店一個村,就開辦了17家鑄鍛造企業。 高聳的夾棒錘震顫著大地,下落捶打、機器輪轉之聲不絕于耳,訂單不斷飛來……彼時,“鑄鍛之鄉”為西集帶來的,不僅是美譽,更有令兄弟鄉鎮羨慕不已的真金白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鄉一年稅收千余萬元,而鑄鍛業帶來的稅收每年就有900多萬元,占到了八九成。”西集鎮副鎮長唐榮光告訴記者。 但這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粗線條“三高”鑄鍛造企業,在帶來高稅收的同時,也對空氣造成很大污染。在當下,“鑄鍛之鄉”如何發展,成為擺在鎮政府面前一個必須要破解的難題。 “政府是看眼前gdp還是長遠發展?企業是被市場淘汰還是選擇主動割肉轉型?百姓是圖一時飯碗還是長久環境?‘三高’企業既是生態環境的殺手,也是經濟轉型的攔路虎。盡管清退會讓數以億計的投資打水漂,可如果企業不轉型,不光企業自身會被淘汰,環境問題也得不到徹底解決。”唐榮光說,算明白了上面的三筆賬,西集鎮開始傾力清退落后產能。 37家企業今年清退 目前全市共有百余家鑄鍛造企業,其中60%在通州,而絕大部分都在西集。企業眾多,清退難度可想而知,鎮政府不光要有決心,還得有智慧。 面對轄區內鍛鑄造企業處境各不相同的紛亂現狀,西集鎮政府并未搞“一刀切”,而是把“剛性淘汰、柔性操作,因鎮制宜、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原則貫穿始終,反復深入企業做工作,提供了力所能及的貼心服務。 如果說一系列專題動員、政策輔導、工商手續指導和人員安置說明會,讓企業充分認清自身所處現狀,并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后顧之憂,那么配合環保局和經信委,逐家核查企業退出方案和進展、以及實施環保執法,則在這把已燃起來的清退之火上,又澆了一瓢油。 在2013年已成功退出12家落后產能企業基礎上,今年,西集鎮把目標提升到了清退37家。“目前37家企業都簽訂了停產承諾書,將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停產。”對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務,唐榮光滿懷信心。 老廠區將建孵化基地 8月21日上午,在位于大灰店村的北京興鍛工貿公司,一臺模鍛錘在環保部門的見證下完成使命,轟然退場。作為一家在西集鎮鍛鑄造企業中規模排在前三位的龍頭企業,興鍛工貿公司年產值達7000余萬元。 借助此次清退契機,企業一方面選擇在河北新建了鑄造基地,并按當地環保要求對生產設備實施了改造升級。同時,鎮政府還指導公司在原址建設用于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的孵化器樓宇,企業則可獲得租金收入。 北京市通縣京運鍛件廠也選擇了把生產線遷往河北。該公司與興鍛工貿有限公司是鄰居,土地和場地可以綁定開發,走規模效益之路。 “企業在異地新建生產基地,也很好地解決了員工再就業問題。”唐榮光說,目前,已有三家企業選擇在河北省升級建設新廠房。 北京菲美德機械有限公司是西集鎮最大一家鑄造企業,該公司去年曾花費大力氣整頓改造,但至今污染物排放仍不符合北京市鑄鍛行業最新標準。“如不出意外,這家企業明年上半年將退出。”唐榮光告訴記者,搬遷前,該公司將做好灑水、覆蓋工作,逐步減產、限產。 “明年,西集鎮將按照京津冀一體化和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要求,引導和幫助企業轉型升級,重點建設商務樓宇和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唐榮光說,目前,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已經著手這方面工作了。(兵工廠)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