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印象中,富士康就是個代工企業,大老粗。可是前天消息,它賣給谷歌一個專利包,涉及通訊業領域。 這不稀罕。郭臺銘有這能力。富士康可它迄今為止臺灣地區核心專利最多的企業。讓我們看看以下數據: 2010年,富士康全年在美申請1438件核心專利,兩岸企業唯一一家進入全球前50強,名列第13。其他企業主要來自美國、日本、歐洲、韓國等國家,其中IBM連續多年蟬聯第一。 2011年,富士康進入全球專利前10名,名列第9;2013年,富士康名字再度靠前。本年,美國IBM獲得 6809項專利,連續第21年成為全球專利數量最多的巨頭。緊隨其后的則是韓國三星、日本佳能,分列二、三位;截至2014年第一季,富士康在全球累積申請了12.84萬多件專利,被核準的數量超過6.43萬件。 中國大陸企業,恐怕前10名的科技類公司,總和都不如一家富士康吧。更不用說與IBM、三星、佳能能美國、韓國、日本巨頭比較了。 富士康的專利,最早集中在PC連接器領域,這是它的老本行。后來,開始全面涉入系統級、整機,并跨出PC,走向通訊、半導體、面板、材料化工、汽車等眾多領域。,十年前大多數專利都是在連接器部分,占94%,但到了去年,連接器只剩下24%,其它像是網絡通訊、精密光學、無線通訊、LED、平面顯示、奈米技術、PC系統等,布局已經有很大轉變。 郭臺銘這次賣給谷歌的,主要是通信業專利。涉及手機、網通、機器人等領域。我認為,這一動作里,包含以下幾種可能: 郭臺銘忌憚蘋果轉單,發出警告 富士康之所以賣給谷歌通信業專利,可能是忌憚大客戶蘋果的轉單。過去幾年,蘋果雖然一直是富士康最核心的客戶,但是它也在不斷分流訂單,iPhone等產品的部分訂單已交給和碩等公司代工。 這種情況下,郭臺銘確實有必要進一步強化蘋果外的谷歌安卓陣營的代工布局。要知道,富士康有過血的經歷。當年摩托羅拉是它的最大客戶,摩托淪落后,2008年的富士康業績慘淡,股價大跌,導致郭臺銘不得不重回前臺主持局面。當蘋果成為大客戶后,富士康再度輝煌。 但是現在,蘋果已經深陷谷歌安卓陣營的群狼之中,手機品牌市場集中甚至不如功能機時代。而微軟在Win8支撐下,正在強化布局。 等于說,郭臺銘賣通信專利給谷歌,可能想借此安卓陣營的布局。事實上,過去兩年,他與大陸企業互動很多。 富士康強化生態布局:意在7C 富士康通過MiiCs& Partners公司賣給谷歌的這個專利包,主要是與通信相關的技術專利。它也表示,渴望與與谷歌在網絡通信、機器人等領域合作。 我覺得這個也可能是富士康強化工業市場布局的信號。之前大陸員工跳樓案后,郭臺銘說過,未來幾年,要上馬100萬機器人。其實,所謂機器人,主要是制造業的自動化設備,屬于智慧制造,若成氣候,既能提高效率,減少人力成本,也能消除因為代工規模龐大帶來的諸多社會倫理問題。 相比主要業務集中在工業、通訊設備、嵌入市場的代工對手偉創力,富士康的代工服務,仍主要集中在消費類電子方面。這個市場很容易出規模,你能看得出,本來早期被偉創力壓著大的富士康,幾年來,規模超出對手不知凡幾。 但是,消費電子領域的特征是,波動很大,市場風險高,并且極易受上有品牌巨頭左右。看看富士康以及蘋果概念企業,尤其是制造類企業,經常出現跳樓等悲劇,出現環保危機,血汗工廠質疑多多,這背后其實就是一個品牌企業與代工企業之間的博弈,體現在成本上,就是壓榨員工,不惜損害員工健康與社會環境的生產布局。 郭臺銘其實一直在謀劃富士康的轉型。多年前就提出過所謂“科技的鴻海、智慧的鴻海”。呵呵,這句話后來被張近東拿來放在蘇寧云商身上了。富士康幾年前的布局里,有個龐大的6C計劃,也即PC、消費電子、通訊、渠道、汽車、內容6個英文詞匯的第一個字母。 后來,郭臺銘又為富士康增加了一個C,就是生物醫療產業(Care),如此就有了7C計劃。 當然,富士康渠道布局波折多多,7C戰略除了PC、消費電子、通訊外,其他4C都算不上真正成氣候。公眾應該還記得5年前,有關郭臺銘與林志玲等人的緋聞,那不過是他借機炒作公司的內容布局罷了,富士康想走出大老粗的印象,給予外界一種娛樂、活潑的印象。 為了建立一種能夠規避行業變化過快帶來的風險,富士康幾年來確實一直不斷培育產業生態。它甚至已經建立起一種高度垂直的商業模式。在山西等地,已經布局好材料工業。在最接近消費者的一端,它有內容服務。 截至目前,郭臺銘正在為富士康建立一種適應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商業模式。許多巨頭都在與它合作。前幾天,我寫過一篇《德儀云生態啟示:中國制造業急需建立生態圈》文章,里面也提到了富士康,以及與它有競爭關系的臺灣代工企業群,正在加速布局云計算時代的智慧制造平臺服務。 我相信,相比賣專利給谷歌,郭臺銘對于這一點的用意更深。事實上,之前富士康與谷歌已經在機器人領域建立了合作。 而蘋果,很可能只是郭臺銘生命里的一個過客。 專利運營將是富士康的核心業務 你覺得,手握6.43多萬件專利的郭臺銘,你覺得他會甘心讓這些原本躲藏在品牌商背后資產,白白在那里發霉么。就像危機時刻,它的吃不飽肚子的生產線? 不會的。早在10年前,郭臺銘就不斷對外強調,公司要強化一種新的運營觀念,即將多年來伴隨制造業形成的技術資產,轉換為深具價值的智慧財產。 郭臺銘最近開始更加直接地強調:鴻海必須將龐大的專利資產“活化”。鴻海集團未來將持續強化研發的深度與廣度,並在智慧財產權領域,提升對集團運作的整體效益。鴻海集團也已委派MiiCs & Partners公司進行智財規劃及專利商化管理方面的專業協助。 這個MiiCs &Partners,中文名稱是麥克思智慧資本股份有限公司,它是推動開放式創新與協助智權持有人進行系統性設計、開發與管理智權計劃與組合,包括打包出售、授權、收購等為核心的企業。 MiiCs成員由來自工程領域、專利申請以及授權領域專家組成,對于消費電子、計算機和電信技術等科技產業具有廣博知識。 可見,它是一家知識產權運營的企業。富士康與它建立戰略合作,能體會到郭臺銘的用意么? 別以為郭臺銘說著玩。富士康在研發及專利上的布局,早就已經從量變過渡到質變,它的發明型專利比例,2008年就高達78%,目前,它在納米、生物醫療等領域,也有眾多專利了。 這讓我們再度向到它為何賣專利給谷歌了。 富士康的啟示 這也讓我想到那句老話:一流企業賣專利,二流企業賣服務,三流企業賣產品。 一個龐大的制造企業,同樣具有智慧的特征。我們頭腦里,老是覺得制造業是“傳統”的概念,實際上,它是理念、技術現實化、商品化的關鍵。沒有它,人類許多偉大的發明,不會生成任何真正可利用的東西,很大程度上,科技創新受制于制造業的不利。 郭臺銘自己也曾很矛盾。他說,臺灣很多小股東、投資者,自己也認為代工沒前途,沒有看到專利技術的有價值,認為土地等等才有價值。如今已經是知識經濟時代,專利就是資產,像是英特爾、微軟、豐田都布局專利,甚至連Google在搜索引擎上也要有很多專利。 無論是那個領域,郭臺銘強調,重點是要做一些Fundamental技術,不是今天做個包子、明天做個水餃。對于富士康來說,應該是去生產面粉、去生長小麥,思考怎樣讓小麥長的比較快這類的事情。未來,像是LED、人機互動、精密控制/機器人、數字認證、聲音影像壓縮、圖形應用接口、制造技術創新、精密光學、網絡通訊都是布局的方向。 郭臺認為,這幾年尤其在不景氣沖擊后會讓產業有結構性改變,而研發、申請專利、商品化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現在布局研發就是鴻海的前途。 大陸的觀念更可怕。過去幾年,丑化、矮化、淡化制造業價值的聲音不絕如縷。職場上,一提到制造業,好像就是下等人做的事。這觀念是要轉變了。 我在上次《德儀云生態啟示:中國制造業急需建立生態圈》文章中總結道,那些能夠建立一種云生態的制造企業,有以下特征: 1、它們有較高的行業影響力,規模有相當大的體量; 2、它們具有發達的制造業與廣泛的服務網絡,包含強大技研平臺、制造網絡、分發渠道、服務網絡; 3、它們的業務與產品線之間,有較高的關聯性,協同性,可形成方案營銷、行業營銷。 我再次說,一個沒有技術研發,無法積累智慧財產的制造企業,是不會有前途的。它所規劃的所謂商業模式,都只會曇花一現。(兵工廠)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