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是發達國家工業化的重要標志,在勞動力成本不斷飆升和機器人成本日趨下降的大背景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的發展愈來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隨著庫卡、ABB、發那科以及安川四大廠商已經逐漸進入中國,在中國市場上完成了滲透,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逐漸成熟了起來。 如今,四大企業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了五成,而它們在中國市場則占有更絕對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80%。事實上,自從四大企業進入中國就迅速搶占了中國市場,這與他們在中國的快速布局息息相關。 中國成熱門市場 1959年,美國人英伯格和德沃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到了60年代中期,美國的機器人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是美國和歐洲為了解決勞動力就業,都不愿意使用機器人,英國甚至還發生過產業工人上街砸壞機器人的事件,認為機器人搶占了產業工人的工作崗位。但是,日本在二戰以后缺乏大量勞動力,就從美國購買大量機器人。 到了70年代,日本在美國機器人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復制、創新、再創新,反而超過美國。而我國雖然早在70年代開始涉足機器人技術研究,由于長期沒有大范圍應用,發展緩慢。這個事例說明,應用市場是促進一個國家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早在十年前,國外的機器人企業開始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布局,開始是通過代理商模式,開拓市場,逐步建立研發中心、工程中心,在具備一定市場需求的情況下,然后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目前,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瑞士ABB、安川四大機器人企業都已全面進入中國市場,意大利、美國、韓國的機器人及配套企業也已經布局中國市場。可以說,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競逐的最熱門市場,分享中國大餐,已經成為全球共識。 從目前應用情況來看,汽車依然是工業機器人在國內最大的應用行業,寶馬、比亞迪(002594,股吧)、吉利、上海通用、上海大眾、廣州本田、長安福特及奇瑞等多個國內外領先汽車制造商的生產線上都已廣泛應用了機器人。 越來越多的企業里出現了操控機器人的職位,車間里沒有工人的聊天聲,有的只是一個固定坐在開關前,打開、關閉、打開的過程。 如今,國內機器人產業雖然與國際上的同行相比較,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相比于四大企業,中國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與國際的同行還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第一,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短缺,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尤其是原始創新薄弱;第二,智能化水平較低,機器人雖然能夠替代人擔負繁重的體力勞動。但是,機器人也需要智慧,開始向智能機器人轉化,真正實現“人機一體”化目標,需要在系統性、協調性和弱性制造技術方面下工夫。目前,我們在機器人的自動化、智能化軟硬件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在傳感器及元器件、諧波減速器、伺服電機、信息處理技術等核心零部件方面,還依賴進口。 然而,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機器人也出現了不少自主品牌。沈陽新松、廣州數控、長沙長泰、安徽埃夫特、昆山華恒、北京機械自動化所等為數不多的10來家具備一定規模和水平的企業。 四虎確立江湖地位 最早進入中國的機器人大鱷是德國庫卡。 1986年,庫卡公司將一臺機器人產品贈送給了一汽卡車作為試用品,這臺機器人也成為了中國汽車工業應用的第一臺工業機器人。2000年成立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現在已發展為庫卡全球最大的子公司。 2013年底,庫卡在中國制造的首臺機器人和控制柜下線,主要用于汽車焊接及組件等工序。庫卡中國新工廠目前每年能生產3000臺配備KRC4通用控制器的QUANTEC系列機器人,設計最大產能為5000臺/年。 該公司1898年在德國奧格斯堡成立,為國際工業機器人和自動控制系統領域的頂尖制造商,其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食品、冶金、和塑料成形等行業。 1990年代,時值中國改革開發深入階段,招商引資的高潮期。也正是這個時期,四大機器人公司全部進駐中國并得以穩健發展。 1992年,日本發那科公司和北京機床研究所組建北京發那科機電有限公司,主要負責CNC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業務。5年之后,在上海日本發那科株式會社和上海電氣(601727,股吧)實業公司合資興建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這是最早進入中國推廣機器人技術的跨國公司。 這個階段,庫卡公司已大批量進入中國,但并非組建自己的公司直到2000年。 同屬日本公司的安川電機也采用了合資形式進入中國。1996年,其聯合首鋼總公司合資成立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工業機器人及其自動化生產線設計、制造、安裝、調試及銷售。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