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考核與干部考核掛鉤。很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績效考核和干部考核往往存在“兩張皮”的現象,甚至與實際情況脫鉤,導致有些干部在一個位子上“從黑發做到白發”,除了通過考核可以拿到一定的薪酬外,很難再獲得提升,即使考核分數較差也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長此以往,會挫傷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因此,一方面要讓干部考核的結果在績效考核中占有一定比重(一般不超過20%),讓被考核者充分認識到干部考核不是走過場;另一方面,根據兩者考核的結果,定期對干部進行橫向交流、上下交流或者晉升,以發揮考核的同位導向作用。 二是要把好“一視同仁關”。曹植在《七步詩》中寫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說的就是大家都是兄弟,何必自相殘殺。績效考核中也會遇到類似的現象。有時業務主管部門在年初商定考核指標時,下屬企業明明都是同類型企業,但在制定加分標準時往往存在差異:同樣一個項目,甲公司完成了可以加三分,乙完成了卻只能加兩分,同樣完成了額外的項目,有的給予加分,有的卻不予加分。這些看似細小的問題,都會導致在年終考核評定時讓被考核對象之間爭得面紅耳赤。 另一方面,由于各個主管部門的考核取向不同,有的主管部門設定評分標準時較松,有的主管部門設定得較緊,同樣會導致表面上的不公平。這就是考核的“一視同仁”問題。 把好“一視同仁關”,關鍵要做到三方面的平衡工作: ●把好“規則”平衡。業務主管部門往往會站在部門利益的角度去設置指標和評價標準,同時也會因為部門偏好,對下屬同類型企業表現出潛意識的“厚此薄彼”,這就要求考核牽頭部門在最終簽訂目標責任書前做好統籌平衡工作,列出同類型企業所有的加分項和減分項。在與業務主管部門溝通后,做到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把好“獎項”平衡。業績考核中往往會出現特殊獎勵或專項獎勵的現象,有的企業設置特殊加分項,有的沒有設置特殊獎勵,致使最終考核評定時的不公平現象。有時,表面上所有的企業都可以設置特殊獎勵,但其實是對個別很難設置特殊獎勵項的企業產生了間接的不公平。因此,牽頭部門要統籌面上平衡,盡量不要在考核中出現間接歧視或特殊化傾向。 ●把好“個性”平衡。業務主管部門在設定指標和評分標準時要“因企制宜”,做到個性化考核。比如,同樣是房地產企業,如果均設置“獲獎”加分這一指標,則可以將“實力強的企業獲得國家級獎項”和“實力較弱的企業獲得省部級獎項設置”這兩種情況列為同一加分標準,達到“起點不同、要求不同”的加分間接標準,這樣既可以避免“鞭打快牛”的現象,也可以解決“弱者恒弱”的問題。 三是要把好“裁量反饋關”。按道理說,績效考核的年終評價反饋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難以厘清的糾結和爭議。如在一次績效評價中,一家被考核企業出現了安全事故,除了按照安全事故的評分標準扣分外,因為曾在整個目標考核責任書的約束性指標中明確規定“發生重大群體性事件和惡性事件,當年考核為不合格”字樣,大家對此產生了嚴重分歧,有的認為這屬于維穩工作的范疇,有的則堅持要記在當事部門身上,而最關鍵的牽頭部門則表示“應該是針對被考核企業所有工作而言”,最后大家咬文嚼字,爭論得面紅耳赤。 把好“裁量關”,要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集體審議原則。績效評價中經常會出現“主管部門說了算”的現象,以體現部門的權威,這其實是對績效評價的一大誤解。特別是在公司領導還兼任部門領導的情況下,一旦部門堅持某種意見,則會間接降低評價的公平公正性。這是績效評價的大忌,務必堅持聽取部門意見的基礎上集體最終決策的原則,否則評價將失去公允性。 ●堅持回避原則。一旦出現評價標準歧義現象,應該堅持讓主管部門回避,即對于爭議的評價主管部門不再發表意見,而是由不相關的其他部門組成的考核小組裁量,體現評價的相對客觀公正。 ●堅持反饋到位原則。所謂反饋到位,既包括及時向被考核企業反饋結果,又包括將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反饋給被考核企業。實際工作中,出于某種原因,有時會出現只反饋結果、不反饋問題的現象,這就導致了反饋的片面性,不利于來年績效的改進和提升。因此,一旦考核結果最終被裁定,應該第一時間反饋給被考核者,除了便于兌現獎懲外,更要讓被考核者對存在的問難和績效改進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數”,以利于在來年的考核中“再接再厲”。(一川)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