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日前披露,全國試點城市去年以來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86萬輛,僅為2013年至2015年三年目標量的11.49%。在政策刺激下,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熱不斷升溫,車企也出現低價競爭現象。在缺乏市場基礎的情況下,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過于追求規模擴張,大干快上,容易引發新一輪汽車產業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今年以來,國家密集出臺扶持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措施。《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于7月份公布后,涉及電價、稅收、目錄管理等政策相繼落實。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增長3.9倍和3.8倍。同時,地方新能源汽車項目的投資規模迅速膨脹。 政策推動和地方投資雖然可以短期刺激產銷量增長,但消費者的需求才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截至今年9月份,我國各地新能源汽車推廣量不盡人意。河北省、西安、成都等近20個城市和地區的完成比例低于10%,長春、哈爾濱、蘭州、海口等6個城市和地區的新能源車推廣完成比例為0。 新能源汽車應用的制約因素包括配套設施不足、安全問題及技術不成熟等。令人擔憂的是,新能源汽車推廣過于重視數量化指標,導致車企低價競爭,地方投資也出現畸形化發展的趨勢。最近開幕的廣州車展首次設立單獨的新能源汽車展館。展會顯示,相比于特斯拉ModelS、寶馬i3等國外車企產品,國內車企的新能源汽車普遍缺少叫好又叫座的產品,量產車型補貼后售價集中在10萬元以下。新能源汽車產業比傳統汽車工業制造難度更高,技術研發、產品安全和指標測試等資金投入更多,國內汽車企業如果延續低端規模化的發展方式,將很難實現投入產出的良性循環。 更值得警惕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面臨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風險。近幾年,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應用和更新不斷加快,涉及動力電池材料、車身輕量化、車聯網等諸多領域。隨著技術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現有的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以及生產流程將迅速更新,而許多大規模建設新能源汽車項目的地方城市不具備汽車工業基礎,也缺乏新能源汽車技術儲備,單純追求項目投資和產值規模可能埋下產能過剩和技術淘汰的隱患。 政府扶持政策是新能源汽車在初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產業只有回歸市場導向才能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應遵循重質輕量的原則,摒棄數量化指標的考核體系,在市場導向基礎上,借助技術突破,才真正能夠實現“彎道超車”。 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產業需要營造公平、有效的競爭環境,產銷量增長應以市場化應用為導向。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加速解決困擾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汽車企業通過技術研發、工藝進步等手段提升新能源汽車性能,以及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新能源汽車準入資格應逐步放開,在生產和商業模式等環節,鼓勵更多資本進入,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良性競爭。 另一方面,應促使地方政府通過開放市場增大新能源汽車推廣規模。盡快破除地方保護,取消地方補貼目錄,讓地方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更加公平、合理。同時,建立全國統一的新能源汽車采購和招標體系,鼓勵汽車企業在公車改革、公共交通采購等領域的公平競爭。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