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1200余名來自核工業和學術界的企業代表、專家學者,以及20多位院士齊聚北國名城哈爾濱,為期4天的中國核學會2013學術年會在哈爾濱工程大學正式拉開帷幕。 哈爾濱是我國核工業人才培養和裝備制造的重要基地之一。哈爾濱工程大學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是我國“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工程、核能應用)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在這樣一所有著光榮歷史和深厚核科學研究基礎的大學舉辦此次盛會,使得今年的年會有了特殊的意義。 中國核學會學術年會是我國核科技界學科設置最全、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每兩年召開一次。過去的兩年,我國核電行業逐漸走出日本福島事故的陰霾,開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來自教學、科研、企業不同戰線的核電專業人士坐在一起,討論一個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期,核電怎么辦?綜合不同人士的發言,記者提煉了三個關鍵問題,這三個問題涉及核電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也是公眾和產業、學術界都關心的熱點。管中窺豹,三個側面在提醒我們,“糾結”的核電如何前行才能不辱使命? 一、裝備制造產能過剩,如何解? 黑龍江省從事核電設備制造的企業共有兩家,一是一重,二是哈電集團。哈電集團進軍核電領域不算早,從2004年開始,經過近10年努力,投資40多億,目前初步具備了批量生產核島和常規島主輔設備能力,AP1000蒸汽發生器工藝和制造國產化大部分難關已經攻破。但沒想到的是,費盡千辛萬苦投入巨資形成的產能,迎來的卻是訂單下滑,產能過剩的殘酷現實。哈電集團哈爾濱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建偉對記者說,這十幾年,核電就像坐過山車,一會上一會下。“我心臟都受不了。” 韓建偉說,無論是核島主設備還是常規島設備,包括設備工藝國產化,均進展順利。現在最需要的是多生產產品,把工藝和技術固化,把技術工人培養成型。因為第一臺容易做好,但連續高合格率非常困難,對企業來說,項目連續均勻啟動是非常關鍵的。 因為福島事故,包括哈電在內,國內裝備制造企業訂單大幅下降。哈電、一重、二重、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加起來一年核島主設備產能超過10套,按照2020年核電運行裝機容量將達5800萬千瓦的規劃計算,全國每年需求只有4套,最多也就是5到6套。 為何這幾大企業會紛紛提高產能?根據記者了解,原因是幾年前曾經傳出國家規劃2020年核電裝機要達到1億千瓦,這個遠大的目標給了制造企業底氣,但誰也沒想到,福島事故一個急剎車,企業就栽了跟頭。一重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一重營收33.76億元,同比下降13.17%,凈利虧損3.84億元。 伴隨著訂單下滑,企業的投資回報率也在走低。韓建偉說,在核電裝備方面,四大企業投入巨大。一重投入達到70億元,二重45億元,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均為60億元,哈電少一些,42.5億。“公司好的時候能出兩臺核島設備,有二三十個億銷售額,如果沒有,一年也就十來個億,投入產出比差距太大。發展核電我們就得先投入,但后期得有比較好的期望值才行。” 但這還不是韓建偉最擔心的,他最擔心的是,如果公司持續低負荷,好不容易建立起人才隊伍將面臨渙散的危險。“不要等到再啟動的時候,一個人都沒有了,都跑了。投資回報率低,實在不行還可以要點政策,但是人才隊伍垮了,再建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還有一點要說明,雖然總的產能過剩,但是大型鍛件、關鍵材料由于合格率低,并不具備自主化條件。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核電發展的基礎,既然我們投了這么多錢,首先我們把自己的能力建設起來,同時我們希望中國有一個相對高速一點的、穩定平衡的核電發展的思路。不要坐過山車,一會快一會慢。”韓建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