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為貴 “和”是指和諧、團結一致。在儒家看來和是溫良恭儉讓的體現,是指不同事物的協調統一、和諧。孔子強調“禮之用,和為貴”,認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過協調管理中的各種矛盾因素,以達到最佳的和諧管理狀態。 從管理的角度講,和就是協調。“和”在管理中的作用,根據企業實際,可以分成兩個層次。它在管理中的低層次作用,是化解人際間的緊張與沖突,有利于企業的穩定。它在管理中的高層次作用,是指企業成員間通過彼此的理解和溝通,實現同心同德,協力合作。 “和”是企業管理的最佳境界。一個企業的“和”,首先應該是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和睦關系,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和無寡”。 “和為貴”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來講也算是“雙贏”的上策。在經濟全球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企業孤立經營的傳統格局正在被打破,企業的競爭正進入利益共享的合作競爭時代。企業從單純的競爭到協作型競爭,從追求獨家利潤到互惠互利,從獨贏模式到“雙贏模式”乃至“多贏模式”。 三、人為本 儒家認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基礎,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八部營銷策劃公司)就能太平。可見,百姓在古代社會中的定位和作用。《尚書。盤庚》記載:“重我民”“施實得于民”。孔子也強調富民、教民;孟子同樣堅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強調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國滅身。 同樣對于企業來說,員工是企業管理中最能動、最活躍和最主要的因素。伊力特在企業的管理中充分重視人的管理,關心員工的需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員工充分感受到作為企業的主人翁意識,使員工體會和感受到自己作為企業一員的重要性,使員工有歸宿感和榮辱感。 作為現代企業的管理者,企業在管理好財、物、信息、時間的同時,首先必須抓住人的工作這個根本。要使全體員工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職責,使組織目標和個人利益一致,從而發揮好員工最大的熱情、責任心和積極性,做好本職工作,實現目標。古人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作為現(八部營銷策劃公司)代企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人的工作,要做到以“人”為本,才能真正成就大業,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眾多企業家的廣泛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