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界上一些知名企業產生了種種問題,似乎越來越頻繁,影響越來越大。例如,近期日本豐田汽車因部分車型的零件存在問題而不得不大量召回,2008 年我國多種品牌的奶粉含有三聚氰胺導致嬰幼兒“腎結石”,前幾年美國某醫藥生產公司因藥品成分問題而導致病人死亡,等等。從這些事件看出,“紅海戰略”還深深地扎根在這些企業中。
自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兩部理論戰略管理專著問世后,“競爭”就成了戰略管理領域的關鍵詞。波特在分析五種競爭力的基礎上,提出了成本領先、差異化和集中化三個基礎,根本是為了企業的競爭優勢。由韓國的W·錢·金和美國的勒妮·莫博涅開創了藍海戰略,在藍海戰略理論體系中,所謂的“紅海”戰略就是指當前行業已經存在的飽和市場,其利潤前景暗淡,惡性競爭此起彼伏。所謂“紅海戰略”,是指競爭的結果,是傳統的競爭戰略,是一種“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戰略。紅海戰略拘泥于本行業、本戰略群和現有客戶,企業只是被動地適應;紅海戰略是零和博弈戰略,企業和消費者的價值不但不能提高,反而降低。舉例來說,近幾年我國國內筆記本電腦價格從上萬元往下跌落,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導致產品質量整體下降,使用壽命大大縮短。這不僅使消費者感到失望,也間接地影響到了生產商和銷售商的利益。
我們通過以上幾個案例及對“紅海戰略”的分析了解到,這樣的戰略存在很大的隱患,不僅消費者有所損失,同時這些生產商和他們的代理商的利益都受會損失。
國際化的競爭中,即要節約生產成本,又要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并不斷增強產品的功能,提高企業利潤,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繼續這樣競爭下去,任何產品都會存在質量隱患。只有在出了問題時才會有人發現,在大家不知情的現狀下,不知還有多少產品每天都在危及著人們的健康和安全。為此,“紅海戰略”理論存在著嚴重的隱患,當前這個時代已經是人類不得不深度思考競爭的副作用的時代了,廠商在考慮如何降低成本作為競爭力的同時,更要思考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如果再不思考,將來人類社會將面臨著更為深重的人為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