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司首先是社會這個大環境里的一員,因此在公司做戰略決策前要做的就是知己知彼,然后能不能百戰不殆要看管理者的手段如何。
知己就是找出自身的強點在哪,在整個產業鏈條上找到自身的位置,然后在這個環節中把自身所有東西都拿到桌面上,把有相對優勢的地方留下來,可做可不做的附帶著做或者外包了,假使我的品牌有一定底子,就想在品牌經營上走下去,那就虛擬經營,其他生產,物流就順便外包了,還節省成本,如果你的優勢在設計研發,你還把主要精力去做渠道,那就是頭腦有問題了。
光知己遠遠不夠,還需知彼,首先是大環境,假如巴以沖突,你非要到那地方搞調研建渠道,這肯定不行,所以大環境的穩定是很重要的,當然更重要的是經濟環境,特別是對周期性行業而言,不會把握經濟走勢,悶著頭干吃力不討好,再就是對自己所在行業進行詳細調研分析,就是波特模型。
知己知彼之后,才是制定自身的作戰計劃,現在金融危機,搞戰略擴張的很少。因此作戰計劃分擴張,按兵不動,收縮戰線。按兵不動不意味著保守,在看不清局勢的情況下,按兵不動是很好的選擇,至于收縮,當前的企業已經行動起來了。
如果是專一化經營的公司按以上分析的做就行了,但有很多多元化的企業就犯愁了,這么多兒子,怎么養。這就和找核心競爭力一個道理,去弱留強,留下優質資產,并對他們進行資源供給,因為企業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所以哪個兒子受寵哪個兒子受冷遇就要看公司的未來重心在哪兒,適當集中一下資源。
什么都準備好了,碰上競爭對手,怎么辦,是打是和?這就是三個選擇,競爭,競合,合作。一般就折中吧,競合比較普遍,如果遇到軟柿子就不用客氣,直接吃了,遇到大鯨魚也不能猶豫,直接吃了。如果吃不了,那就結成戰略伙伴,群起而吃之。
還有就是制定戰略得分出短中長來,一年,三到五年,七到十年等等。過程中隨時調整,但不宜太頻繁,戰略是死的,人是活的。
戰略制定完,就該執行了,現在各種管理書籍,今天贏在執行,明天贏在戰略,胡同抓驢兩頭堵,戰略能執行到什么程度,因素太多了,戰略制定的可行性多少,執行人員的能力等等。
綜上所述,戰略是個很復雜的課題,第一,你不一定制定出最有生產力的戰略,第二,你縱使制定出最有生產力的戰略,環境變了,也得調整,第三,縱使你及時調整了,執行也不一定到位,第四,縱使你又執行到位了,發現對手抄小路了,還得重新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