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0日,胡錦濤總書記親臨洛陽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視察了建設中的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并鼓勵大家“為中國人爭了光,爭了氣”。 一年來,中信重工牢記囑托,克難攻關,日夜兼程,終于在今年七一前夕,使這個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組正式投產。此舉意味著中信重工構建世界級高端重型裝備制造工藝體系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大型鍛造裝備和大型鍛件制造工藝能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于是,這套裝備就有了新的名字——爭氣機。 近年來,中信重工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企業競爭力,在世界裝備制造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為洛陽也為中國爭了氣。 【一】產品研發轉向工程研發 近年來,中信重工著力打破傳統經營模式,在強化自身產品研發優勢的基礎上,組建了以工程院、設計院、工藝院為核心的技術中心,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工程、產品、工藝技術三位一體的研發體系,推進企業從單一產品研發向成套工程研發轉型,形成了優勢明顯的核心競爭力。 為支撐工程研發,使企業研發體系與國際接軌,中信重工建立了工業實驗、數字模擬、國際標準信息和4CPE信息化四個研發平臺,在澳大利亞建立了礦山機械研發中心,在北美籌建了鑄鍛技術研發基地。同時,該公司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20多所院校開展廣泛深入的產學研項目合作,強力支撐了公司由產品研發向工程研發的轉型發展。 近幾年,中信重工研發的大型活性石灰工程、余熱發電工程、大型礦渣立磨系統、大型水泥粉磨站成套工程等,均已實現產業化發展。礦山尾礦處理、城市垃圾處理等節能減排工程成套項目,為企業培植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一般制造轉向高端制造 一直以來,中信重工不遺余力打造全球稀缺的核心制造體系,發展高端制造。 2010年12月1日,歷時4年、總投資39億元的新重機工程竣工投產。其核心裝備全球唯一、世界最大、最先進的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和750噸·米鍛造操作機正式投產。這一工程,使中信重工達到一次提供精煉鋼水900噸、鑄鋼件600噸、鋼錠600噸、鍛件400噸的生產能力,構建了包括冶鑄、鍛造、熱處理、機加工等在內的全新的高端重型裝備制造工藝體系,形成了國內外高端重型裝備制造領域不可替代的核心制造優勢,有效帶動了企業新一輪產品結構的調整。 依托這一核心制造平臺,中信重工創造了以出口澳大利亞世界最大礦磨裝備、余熱發電、活性石灰、尾礦處理、礦渣處理、城市垃圾利用、新型風力發電、地熱利用、高壓輥磨、大型輥壓機、原料立磨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效、節能、環保的高端技術裝備,形成了在全球高端制造領域的品牌優勢。 【三】制造商轉向研發服務商 一切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一切以客戶滿意為目標。 正是基于這種服務理念,中信重工構建了用戶服務中心、備件服務中心、大客戶服務中心“三位一體”新型服務體系,滿足客戶對備品、備件的即時需求,保證備件的及時供應。 比如,依托國家礦山裝備重點實驗室,中信重工積極為客戶提供從物料分析、設備選型、產品設計、制造、安裝、調試、人員培訓和售后服務等一攬子服務,為客戶提供全套工業項目最優解決方案。 比如,依托自動化研發基地和與西門子共建的四大實驗室,綜合利用機電液儀、網絡、通訊、數字化等現代技術進行集成設計、安裝調試、界面定制開發和應用支持,大力發展實時監控、遠程診斷與服務技術,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 再比如,通過信息化工程,推進生產科學管理,構建生產計劃管控、視頻監控、遠程監控、視頻會議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生產指揮調度信息平臺,實現了批量生產和專業化生產的有機結合。 從制造商到研發服務商的轉型,使中信重工和客戶的合作關系愈加密切。目前,世界三大礦業巨頭、世界五大水泥集團、中國十大有色集團、中國十大鋼鐵集團、中國十二大水泥生產商、中國十三大煤炭基地均為中信重工的戰略合作伙伴。 【四】單機制造轉向成套經營 中信重工前身是一個以加工制造為主的工廠式企業,單機設計與制造是常態,產品附加值低、經濟規模小。隨著企業生存環境的不斷變化,單機制造向成套開發已是大勢所趨。 以水泥行業為例,中信重工圍繞發展循環經濟,實現高效、節能、環保生產方式,形成了一條包括備件、單機、主線設備、成套生產線、余熱發電直至水泥窯消納城市垃圾在內的一整套多環節、長鏈條的水泥產業鏈,在不斷推進水泥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同時,實現自身從單機到成套的轉型。目前,中信重工已經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水泥裝備研發制造供應商。 今年上半年,中信重工余熱發電、活性石灰、礦渣微粉、水泥生產線總包等成套項目發展迅猛。公司相繼簽訂了近10億元的江都兩條年產300萬噸球團總包項目、近5億元的馬來西亞日產2500噸水泥生產線總包項目等,成套項目訂貨達40.7億元,預計全年成套項目訂貨總額將超過100億元。 轉型“轉”出新氣象。從產品研發到工程研發、從一般制造到高端制造、從制造商到服務商、從單機到成套,中信重工通過結構調整走上了一條持續健康發展之路。今年1至7月,該公司工業總產值等多項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利潤總額和新增訂貨同比分別增長29.31%和1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