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迅速擴散蔓延,中國機械工業遭受巨大沖擊,在國家全面實施了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以及實施裝備制造業和汽車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后,機械工業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重新回到了平穩較快增長的軌道。今年上半年,機械工業產銷、效益指標與上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回升,外貿進出口略有回暖,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穩固。但與此同時,仍然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值得關注。
展望下半年,機械工業在進一步做好轉方式、調結構的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的態勢。
一、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穩固
1、產銷快速增長,增速逐步趨穩
上半年,機械工業總體延續了去年四季度以來的回升態勢,產銷增長均超過了35%,增速創近數年來新高。上半年,機械工業分別完成工業總產值和銷售產值6.59萬億元和6.4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94%和37.94%,比去年同期的低位增速(7.28%和6.79%)大幅回升29.66和31.1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已有3、4、5、6連續4個月當月產銷在1萬億元以上。
受去年基數影響,今年產銷增速呈現前高后低逐步趨穩的態勢。從產值同比增速變化趨勢看,機械工業全行業月均回落2個百分點左右,1-2月為45.49%、1-3月42.35%、1-4月40.43%、1-5月38.93%、1-6月36.94%,銷售產值增速也呈類似態勢。
上半年,各分行業產銷增長普遍勢頭明顯,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均大幅回升,13個分行業均呈兩位數增長,其中9個分行業增速超過了30%,如:產值增速汽車行業為48.9%、工程機械行業54.42%、機床行業41.44%、機械基礎件行業37.14%、內燃機行業37%、文辦行業32.77%。
2、工業增加值增速穩居全國工業各部門之首
上半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為23.4%,高于全國工業水平5.8個百分點,增加值總量占全國工業比重上升到19.47%。今年以來,機械工業增加值增速和總量一直穩居全國工業各部門之首。
3、多數產品產量普遍增長
上半年,在統計的119種主要產品中,累計同比增長的產品有105種,占全部上報產品的88.24%;其中以兩位數增長的產品有92種,占全部上報產品的77.31%,主要產品產量呈現普漲之勢,特別是汽車行業等國家政策支持的領域產量增長更快。
上半年,汽車產銷892.73萬輛和901.6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84%和47.67%。發電設備5765萬千瓦,同比增長7.83%。內燃機6.23億千瓦,同比增長61.93%。工程機械中的挖掘、鏟運機械、壓實機械也都大幅增長,增速均超過60%。金屬切削機床和金屬成型機床同比增速超過25%,數控系統產量增長1倍以上。主要通用基礎件產品也大幅增長,氣動元件增長1.28倍,滾動軸承增長近1倍,液壓元件同比增長55.46%,緊固件增長46%。
4、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創同期歷史新高
今年以來,機械工業效益情況大幅回升。1-5月,機械工業實現利潤總額3536.42億元,創同期歷史新高,同比增加1638.37億元,同比增長86.13%,與去年同期(-7.73%)相比大幅回升93.86個百分點,利潤增幅大大高于同期產銷增幅。其中:汽車、工程機械行業同比增速最高,超過110%;機床、儀表、文辦、基礎件、內燃機行業次之,為80%左右;電工、重型礦山、石化通用行業再次,為40%左右;農機、食品包裝機械行業較低,但也達到25%以上。
稅金總額1740億元,同比增長39.88%。
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同比增加1.62個百分點,達6.94%,也創歷史新高。
企業虧損面同比下降5.12%,虧損額同比減少32.69%。
5、進出口增速持續加快,情況好于預期
上半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2351億美元,同比增長39.60%,其中出口1186億美元,同比增長33.01%,進口1165億美元,同比增長47.01%,累計貿易順差21億美元。
今年外貿環境較去年有所改善,加之去年同期進出口大幅下滑,基數較低,今年上半年進出口大幅回升,并且增速有加快之勢。從絕對量上看,出口額逐月擴大,至5月、6月已達到2008年月均220億美元的水平,進口額已超過2008年月均160-180億美元的水平。
6、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
自2004年以來,機械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始終在40%左右,大大高于全國制造業和全國城鎮水平;但今年以來,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回落。上半年,機械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982.64億元,同比增幅降為26.86%。
二、行業結構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效果初顯
1、新產品產值增速始終高于產銷,新產品研發趨于活躍
上半年,全行業完成新產品產值12440.53億元,同比增長41.46%,比上年同期增幅(8.31%)提升了33.15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工程、文辦、基礎件、食品包裝、機械基礎件等7個行業增速超過了45%。
從上年6月起新產品產值增速開始逐月走高,今年以來,新產品產值的增長始終快于產銷的增速,上半年累計分別快于產銷4.52、3.52個百分點。同時,新產品產值率進一步提高,今年上半年為18.87%,上年同期為18.21%,同比提高0.66個百分點。這些都說明在實施裝備制造業和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后,行業的技術進步活動不斷趨于活躍,新產品對于行業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上升,技術和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和優化。
伴隨著新產品產值增速加快,機械產品價格也呈現緩慢上升態勢。從去年11月開始,機械產品價格指數止跌回升,今年以來繼續延續了這一逐月上揚態勢,至6月,累計價格同比指數100%。
2、產品結構調整獲得新進展
今年以來,機械工業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斷提高市場適應性,積極培育行業新的增長點。以機床行業為例,在大飛機、高速鐵路、核電設備等重點領域需求拉動下,機床行業向高端和大型化發展,大型、重型機床及高檔數控機床技術創新勢頭加速。上半年數控系統產量同比增長111.18%,增速明顯高于普通機床產品。
二是高端裝備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高端裝備的自給率不斷提高。今年以來,又有不少自主創新高端產品陸續面世:核電設備所需關鍵鑄鍛件實現自主研發;第三代核電主管道制造關鍵技術獲突破;世界首個±800千伏云廣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竣工投產;國內首臺四軸數控精密磨床面世;國內首支1100MW核電半速轉子誕生;等等。這說明我國機械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三是自主創新活動由主機層面推向關鍵配套零部件層面,一些長期受制于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和專用優質原材料自主創新步伐加快。例如:北方重工依靠自制的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研制成功了生產超臨界鍋爐所急需的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寶鋼和武鋼研制的優質冷軋取向矽鋼片已開始在國產大型變壓器生產中擴大應用;寶鋼與江蘇銀環精密鋼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成功了大型火電和核電設備急需的U形管,西電公司和特變電工建成了高水平的交直流高壓絕緣套管卷制生產線,上海華明50萬伏變壓器用分接開關3個系列產品通過鑒定,大全集團研制成功了大型直驅式風電設備配套所需的變頻控制系統,天然氣長輸管線用大型閥門國產化取得突破,等等。
3、國有企業在調整中顯示了較好的發展勢頭
上半年,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分別為16019億元、34513億元和137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0.37%、35.53%和37.01%,占全行業的比重分別為24.30%、52.35%和20.88%,而去年年底占比分別為23.52%、52.88%、21.17%。
4、區域結構調整出現可喜變化
上半年,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機械工業產值增速分別為45.33%、35.75%和34.89%,中、西部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東部地區。
三、展望下半年,可以謹慎樂觀
1、下半年政策取向有利于行業平穩較快發展
一是國家已明確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宏觀經濟形勢下半年有望進一步向好發展。在這一大背景下,各行各業對機械產品的需求有望保持穩定。
二是今年是裝備制造業和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的第二年,隨著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各項政策的繼續落實,機械工業發展的環境有望繼續改善。
三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正在加緊研究制定,將有利于機械工業在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智能電網、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的專業設備和高端技術裝備的發展,有助于培育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也將推動機械工業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優化升級。
2、經濟運行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很多
一是雖然內需形勢總體較好,但部分行業有回落趨勢。上半年,重點聯系企業調查反映,機械工業總體需求和訂貨情況較好,尤其是工程機械、機床、汽車、內燃機及部分通用基礎件行業內需旺盛,但5月以后新增訂單明顯回落;而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重型機械等行業今年以來訂貨形勢一直不樂觀,預計下半年難以企望明顯回升。
二是外需形勢依然極其復雜。世界經濟和貿易開始回升,但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仍然相當脆弱,復蘇的進程還相當艱難;歐元區一些國家主權信用評級連遭下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這些因素給我國機械工業的外需形勢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三是人民幣匯率升值幾率加大。一些發達國家就人民幣匯率問題頻頻向我國施壓。央行于6月已發布公告稱,將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升值將使我機械產品出口價格相對上升,直接影響我國際競爭力。
四是人工費用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企業成本壓力加大。據調查,今年以來企業人工成本明顯上升,企業融資成本也在上升,此外,從長遠看煤電油運及鋼鐵等原材料供給價格也難以企望繼續維持低位,這些因素都使機械行業企業成本壓力上升,生產經營難度加大。
綜上所述,盡管機械工業經濟運行的宏觀環境和政策環境依然持續向好,但行業經濟運行中仍然有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因素存在,因此全行業既要充滿信心,又要保持頭腦冷靜。展望全年預計機械工業有望實現平穩增長:
產銷增長速度預計可達20%左右;
利潤增長速度預計可達20%左右;
出口創匯增長速度可達1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