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 零部件產業集群熱在許多地區升溫和蔓延,并被許多地方政府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一種戰略模式。 現在,全國許多地方從省市一級到縣甚至到鄉鎮一級都在建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在不少地區的發展規劃中,零部件產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有的地方官員表示:“到2010年,本地汽車零部件產業經濟總量還要翻番。” 一些地方建設產業集群,已經超過了當地的承受能力。在一些經濟較落后地區,地方政府為建設零部件產業集群提供了非常優厚的條件,甚至憑一萬元一畝的地價來吸引投資。顯然,地方政府是要往里面貼錢的。 地方政府通過建設零部件產業集群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政府在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過程中行為過度,不僅不能收到相應的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零部件產業集群建設,是為了追求政績,已經脫離了產業集群的定義。一些地方政府雖然已經認識到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對產業集群運行機制缺乏了解,對正在成長的產業集群缺乏規劃和引導。 絕大多數正在建設或已經建成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處在低級階段,缺少高附加值,暴露出以下問題:一是集而不群,集聚企業很多,但是產業聯系不多,同行企業之間協作意識不強,集群內很多企業處于無序競爭狀態;二是創新薄弱,創新機制缺乏;三是部分產品陷入價格戰;四是落地無根,成為零部件產業空間轉移途中的一站。 從當前零部件產業的發展狀況看,單純加工的利潤空間不斷減少,能夠承接小批量、多品種、高附加值訂單的企業效益較好,絕大部分企業已經十分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功引入企業之后,地方政府并沒有使這些企業把“根”扎下來。許多企業看中的只是地方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利用的只是地方政府的急迫心理。在一個地方的優惠政策即將到期時,有的企業便開始尋找能夠提供更多優惠條件的地方。當收益大于搬遷成本時,許多企業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搬遷。 此外,在產業集群形成過程中,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是受到行政區劃限制的。行政區劃制約會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各地往往急于打造本地某產品名牌,施加行政措施,忽視了產業集群形成的內在規律,不善于從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細分或產業集群的內在聯系中發現機遇和培育本地經濟特色。 中部地區某縣城在一年前劃出很大一片地,建設一個零部件產業園,但發展情況不是很好,僅有幾家規模很小的零部件企業進去,遠未達到預期效果。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由市場來配置資源,各種要素的流動并非政府手中掌握的行政力量所能驅動的。產業集群建設并不像一些政府官員想象的那么簡單,產業集群建設也要符合一定的規律。建設零部件產業集群,通常需要好幾年時間。 地方政府在打算建設當地產業集群時一定要考慮當地是否具備條件,應該因地制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