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金融危機已經從美國蔓延至全世界,包括歐盟、東歐、亞洲、南美洲等等。很多國家的企業因經受不住危機,紛紛宣布倒閉。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也指出,美國正陷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這場危機引發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受這次金融風暴的影響,華爾街最著名的五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在次級貸款危機催逼下,支離破碎。貝爾斯登和雷曼兄弟相繼破產,美林則易主美國銀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9月底也宣布將轉型為商業銀行。這不禁讓人擔心,這場金融危機是否也會讓中國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如臨大難。
準備棉衣過冬
談到金融危機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影響,中國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況堪憂,面對這種幾十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每一個企業都感覺到了嚴冬的迫近,每一家企業都在忍受著難耐的煎熬。自今年以來,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如此之大的變化,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幾乎每一個企業的資產和現金流都在縮水。
為此,我現在以制造型企業為例,分析這些企業現在所面臨的困難。
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講,資金密集、勞動力密集的特點決定了企業需要更多的資金和勞動力來支撐自身的發展,在過去10年,中國制造業趕上了一個難得的快速發展期,一躍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也刺激著企業家日益高漲的投資擴張熱情。然而,此次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來得特別急,一下子讓很多企業措手不及。實際上這種困難跡象早在2007年底就已初露端倪。前些年制造業發展比較迅速,很多企業每年都保持著30%以上的增長率,這種增長基本上是靠投資拉動的,在對未來預期一片光明的前景誘惑中,企業不斷擴充產能,擴大規模,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很多企業忽視了技術創新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到此次危機來臨之際,很多企業還處于新一輪投入過程中。我們知道,在整個投入沒有完成的時候,是不可能見到效益的。就在這個時候,危機來了,企業的現金流斷了,企業陷入了兩難境地。如果不接著投入,前期投入就成了沉沒成本,而繼續投入卻沒有資金支持,企業經營變成了企業家度日如年。對于那些已經完成投資正在等待回報的企業,市場的急劇降溫也讓他們預期中的資金回籠成為鏡中月、水中花,產能變成了包袱,嚴酷的經濟環境給我們的企業家朋友上了一堂生動的風險投資課。
基于對中國市場、中國企業發展階段和諸多民營企業家發展歷程的透徹認識,我想應該站在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指出,多數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必須經受宏觀經濟環境帶來的考驗,同時還面臨著政策因素、市場因素和自身資源能力提升不足帶來的壓力。最近幾年,中國的勞動力紅利在逐年遞減,對于那些單純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維持生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講,除了必須解決資金問題、市場問題、技術提升問題之外,甚至連長期賴以發展的勞動力供給問題也將成為一個大難題。我們可以看到,20多年前的中國,由于改革開放政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大量的農民拋開土地,出來打工,成為中國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勞動力引擎。而現在隨著農村政策的調整,特別是十七屆三種全會的召開,中國廣大的農村將出現一個大變革,比如,土地的流轉就給了農民更多新的發展機遇。此外,近年來,勞動力成本在持續上漲,特別是《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后,企業用工成本普遍上漲了15%以上,預示著勞動力紅利時代已經結束。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制造業、采掘業、紡織服裝、房地產、建筑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都面臨著多重壓力,處于生死攸關的當口,必須咬緊牙關,做好過冬準備。
危亦是機
任何時候,危機都伴隨著挑戰和機遇。正如歷史的發展,每次兵荒馬亂都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也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才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任何事情在發展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干擾或者危機,沒有一帆風順的。 就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多數企業遇到了困難,需要瘦身保命,轉而苦練內功,進行戰略調整、資源重組和平臺再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同時,我們看到,仍然有一些企業保持著良性發展的態勢,還有一部分企業甚至逆勢而上。對于這些企業來講,這次危機就是一個難得一遇的重組擴張時機。 危機來了不要怕,對于真正的企業家來講,要學會“打脫牙齒和血吞”,不抱怨命運,不驚惶失措,失敗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學會逆境奮起的本領,今后做到未雨綢繆,提高扛風險的能力。對于僥幸躲過這次危機影響的企業而言,則要抓住機遇,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更好的基礎。 這不禁讓更多的中國民營企業開始思考,是不是應該借這次金融危機,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企業的問題,以及今后的發展道路。 更多時候需自救 在目前整個經濟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也許熬過幾個月就好,也許熬過一年才見好轉。現在,那么多的經濟學家在作預測,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確切的說什么時候能夠度過這個困難期,有實力的企業也許能夠安全的度過,而實力欠缺的很可能就別人吃掉。 關于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趨勢,當每個企業都面臨巨大生存壓力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會選擇裁員,這就意味著從全社會來看,收入降低,消費趨緊,需求萎縮,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采取措施干預,挽救經濟危局。此次金融危機,美國政府就拿出7000個億來解救瀕危的金融業,防止金融危機演化為大面積的經濟危機,中國近期也出臺了4萬億元的拉動內需計劃。然而,僅僅依靠政府是不夠的,就像人靠輸血來維持生命一樣,根本不能長久,企業最終還是要有自救的信心,努力恢復自己的造血機制。與等著社會或者政府來救自己相比,企業更需要的是自救。對處于內憂外患危機下的制造型企業來說,應當結合自身情況,以維持生存為基本目標,慎重增加新的投入,放緩既定的投入規劃,努力熬過當前的難關。 人員波動在所難免 現在很多民營企業都處于起步期,平均不到20年的時間,優秀的民營企業大多是最近10年發展起來的。 關于民營企業的人才困境,我認為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民營企業的家族控制欲望,恰恰相反,民營企業最重視人才,幾乎可以用求賢若渴形容,但是民營企業天然的生存困境讓很多優秀人才敬而遠之。 民營企業現實的人力資源困境是無法使物質條件達到足夠的吸引力,從而吸引一大批真正優秀的人才。處于初創期的民營企業大多找不到合適的人,由于資金實力不足,招不起人,對員工要求也不能太高,逼著企業不得已采取家族化運作,隨著企業的發展,人員波動在所難免。 當企業戰略的調整時,這直接影響到企業人力資源體系的調整。尤其在投入方面,舉例來講,當一個企業盈利達到100億的時候,企業當然有能力給員工創造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建立一個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激勵機制,按照100億元的利潤安排預算。 而當企業的整個利潤降低到1個億的時候,各方面的成本壓力急劇上升,就必須對企業的運行環節和資源投入進行調整,表現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就是要精簡人員,壓縮人力成本,按照收縮期的戰略規劃進行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調整,可以說,人力資源管理必須圍繞企業的發展戰略開展工作。此外,不同行業的特性也決定了不同企業的人力資源戰略和管理策略的差異。 任何一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搭建都需要與企業所處的階段,以及相應的戰略管理體系相適應。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核心是崗位責任體系、薪酬激勵體系和績效管理體系,這三大體系支撐著整個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也影響著企業基本人力資源制度的制訂和執行。此外,企業制訂人力資源制度必須充分考慮人的因素,深刻把握企業員工的思想動態,特別是隨著人才勞動力的更替,80后、90后員工今后將成為企業用工的主流,對于這一具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新生力量,企業的各級領導特別是人力資源部門必須更多地了解他們,找到適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希望民營企業家們在應對危機之余,把企業各層級的接班人問題放在心上。 關于北京鴻銳新思管理咨詢 北京鴻銳新思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具實力的產業研究與戰略咨詢機構之一,致力于宏觀經濟研究、產業研究、企業研究、決策研究,整合信息、人才和技術,通過高水平的產業咨詢、投資咨詢、管理咨詢、品牌咨詢、市場研究、商業調研和互聯網信息服務,全方位協助企業決策和執行。其創始人和咨詢核心團隊均具有在國內外一流咨詢公司的多年咨詢從業經驗和大中型企業高層的任職經歷,曾為上百家企業和機構提供過高質量的專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