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躍躍欲試想要走出國門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一邊是覬覦中國日益壯大的汽車市場的外國汽車巨頭,面對日益升級的中國與歐盟、美國、加拿大之間關于汽車零部件的糾紛,中國汽車零部件廠商是否已具備與其一決雌雄的能力?在上周舉行的“中國-皮埃蒙特汽車產業的發展機會”研討會上,不少與會者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國的汽車零部件市場尚不具備與歐美市場競爭的能力,所以根本不能稱之為競爭。” 至少還要5年 據威普企業管理咨詢(上海)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為29億美元,而到2004年則達到114億。而與此相比,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也由2001年的17億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9650億美元。從出口金額上看,零部件在我國的汽車出口中扮演了主角,出口零部件占汽車產品出口金額總額的81.3%。 “中國的汽車零部件能力還屬于做質量和能力的爬坡過程,稱不上與之競爭。雖然走出國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最起碼還要5年時間才有能力和歐美相抗衡。”威普咨詢合伙人周方裕告訴記者。 據周方裕介紹,目前國內的主攻方向是非洲、中東等進入門檻較低的國家和地區。隨著產業升級,肯定是要轉向準入門檻較高的成熟市場。但這也意味著質量的更高要求。假使質量出現差錯,之前所有的努力都要付之東流。 市場大機會小 在研討會上,意大利都靈和皮埃蒙特大區投資促進機構的全球市場總監江麥珂(Gianmarco Giorda)不遺余力地向國內各大汽車廠商介紹該地區的汽車產業環境優勢,及投資成本和物流系統等。目前,中國的江淮汽車、長安汽車等七家中國汽車企業在當地的海外研發中心都已陸續建成或正在籌建。 面對歐美汽車生產基地的投資“邀請”,中國企業還是顯得有些小心翼翼,甚至力不從心。更多的企業選擇的是觀望。 “零部件汽車市場的確是很大,但有能力生存下來的企業卻很少。”無錫永凱達齒輪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楊志偉向記者坦言,他更希望是能得到那些外國汽車巨頭的青睞,從而有機會成為他們的“貼牌”生產商。不僅可以學到研發技術,更能保證企業從此“高枕無憂”。 楊志偉表示,國外整車企業進入中國后,在零部件的采購上,往往首選自己的控股公司。而像他們這樣本土的零部件公司,通常并不屬于考慮范圍。所以他們只能寄希望于本土整車公司。這就意味著他們要與有外資背景的其他汽車零部件公司競爭,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價格戰。“但是只有通過這個途徑把自己養肥了,才能有機會成為貼牌制造商。” “在采購零部件時,我們首選的還是與我們有合資背景的企業。最起碼是有過合作經驗的企業。”菲亞特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Natale R igano承認。 我想中國將來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但我不能確定是什么時間。”Natale Rigano表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