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各方關注的外資并購洛軸案終于暫時告以段落,包括舍弗勒在內的外資已被明確禁止整體收購和控股洛軸。目前重組洛軸的對象已鎖定為大型央企,在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國家開發銀行、大連瓦房店軸承集團、浙江天馬軸承股份公司、萬向集團等本土企業走馬燈般更迭后,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為最新也是最被看好的買家。 重組事宜久拖未決之后,洛軸正把重心轉向謀求政策性破產,其申請已得到了國務院國資委的原則同意。 有分析人士指出,很多地方政府試圖通過引入外資激活企業并催生新體制,跨國公司也有意趁機介入,但外資“斬首式”并購可能危及產業安全。如何在開放和安全之間求得平衡,既是洛軸案考驗各方智慧的棘手難題,也是裝備制造業急需破解的共性問題。 舍弗勒并購方案遭否 與業績尚佳的徐工不同,洛軸陷入經營困境已有數年,盡管這家中國軸承行業的排頭兵在上世紀50年代建廠后曾歷經輝煌。這種由盛轉衰的老牌國企在裝備制造業大量存在,它們在中國加入WTO后普遍面臨著生存危機。 國家有關部門近期已經明確,禁止舍弗勒整體收購洛軸,但允許參股,或者與洛軸進行局部合作。這是8月份國家五部委到洛軸調研后,政府部門首次給出的決策意見。 今年5月,舍弗勒與洛陽市國資委簽訂框架協議,擬出資11億元收購洛軸除軍工分廠、眾誠金切和鋼材制品這三個分廠之外的全部資產。舍弗勒承諾5年內再投入10億元建設新廠和添置設備,雇用員工不少于6000~7000人。 這一并購旋即引來巨大爭議,并驚動了國家最高決策層。在以中國軸承協會為代表的反對者看來,洛軸是我國軸承業的龍頭企業,其軸承產品在三峽工程、小浪底工程及“神州”系列飛船上都有使用。企業多年積累下來的核心技術事關我國制造業的前途命運,如果被外資收購,洛軸的關鍵技術將被外資控制,必將威脅產業安全。 而舍弗勒對上述說法并不認同。舍弗勒表示,包括軸承在內的機械裝備用工業基礎件種類繁多,如液壓和氣動件、密封件、潤滑劑等,它們都可軍民兩用。如果據此將行業中的某些企業列為戰略產品廠家加以保護,受保護的企業將會失去創新的動力,進而失去市場競爭力。 舍弗勒稱,中國用戶每年要花費100億元進口高端軸承,如果中國具備在本土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則有利于提高對中國用戶供貨的可靠性。 舍弗勒原計劃9月30日前完成對洛軸的盡職調查并簽署最終協議,但重組方案因政府部門的長時間沉默而陷入擱置。在此期間,中機集團、國開行、瓦軸集團、天馬軸承等多家國內企業分別與洛軸展開接觸,商討重組事宜,但均無果而終。 新買家與老問題 目前,與洛軸接觸最為緊密、談判進展也最為順利的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下稱中國一航)。接近談判雙方的人士告訴本報,洛軸重組事宜有望在年底前取得突破,中國一航極有可能成為重組洛軸的主角。 中國一航是在國資委、商務部等政府部門牽線下介入洛軸重組的。按照有關部門的意見,洛軸重組將優先考慮有實力的央企,但也不排斥外資小比例參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