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是工業生產的基礎工藝裝備,被稱為“工業之母”。75%的粗加工工業產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絕大部分塑料制品也由模具成型。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模具涉及機械、汽車、輕工、電子、化工、冶金、建材等各個行業,應用范圍十分廣泛。那么,國內模具行業的現狀如何呢? 高檔次產品缺乏 說起2005年夏天的那次技術交流會,湖北省模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程旭旦至今仍一臉的無奈。 去年7月,湖北省模具工業協會組織省內近30家有代表性的塑料模具企業,到華中科技大學召開技術交流會,推廣由該校研制的華塑CAE(塑料注射成型模擬及優化)軟件技術。華塑CAE軟件是將仿真結果直接用于指導塑料制品設計、模具結構優化、注射成型工藝參數的選定。它的使用將大大縮短試模和修模時間,提高模具質量,降低模具成本。令組織者尷尬的是,與會的代表們盡管對這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贊不絕口,但贊嘆之后,卻無一家企業愿意使用。 “先進的技術推廣不開,是因為目前國內模具企業的生產規模、制造水平、生產的模具都不上檔次,他們根本用不上。”程旭旦說。 采訪的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李德群同樣用“非常失望”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他所領導的塑性成型模擬及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塑性成型模擬(CAE)、模具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制造CAD/CAM)、快速成型與快速制模、新型模具材料等方面,有著一大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大都難以在企業推廣。 一點,福建泉州模具工業協會秘書長王曉東也深有同感。他說,目前國內的模具制造企業相當一部分為民營企業或個體戶,受資金、場地、技術、信息交流等諸多因素的局限,相當一部分是依靠傳統設備和手工加工制造完成,以至難以形成規模,只能生產一些中、低檔模具,很難引進先進的制模技術及先進的制模設備。這就造成了中低檔模具市場競爭加劇。有些模具企業為了攬活,不惜互相降低價格,而低價格必然影響產品質量,結果是坑了客戶,誤了同行,也害了自己。王曉東建議,模具企業應該通過協作、整合等方式,化單打獨拼、惡性競爭為競合共贏,打破“同行是冤家”的狹隘思想,通過行業自律來維持模具市場的公平、良性競爭。 行業流程標準 模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永泰認為,技術上的落后往往容易看到,管理落后有時卻難以意識到。國外較先進的模具企業一般按生產流程進行管理,但國內一些模具企業仍然沿用那種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實行從頭到尾的“包工制”。還有的模具企業屬家庭作坊,企業管理比較粗糙,而且目前國內的模具生產還沒有一個工藝流程的行業標準。 模具工業早已走出以前手工制模的時代,進入了數字化的時代,實現了無圖化生產,靠電腦設計,通過電腦輸入數據加工制作模具。而國內大多數模具生產企業沿用的生產模式,被湖北省模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程旭旦概括為“五依靠”:依靠傳統設備加工制造,依靠實物測繪代替模具設計,依靠老師傅的技術經驗培養人才,依靠作坊式經營打天下,依靠低價競爭求生存、求市場。 東分析說,模具行業人才緊缺也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模具師傅起碼要2到3年的實踐經驗,一個精通模具設計的工程師,也要有5到8年的經驗積累。現在年輕人能堅持下來而有所成就的很少,相當一部分人只學一半,就覺得自己已經不錯,或跳槽或自己做老板。 相對偏低 模具工業的落后,也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模具在現代制造業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有關。 自1997年起,對達到一定規模的專業模具生產企業給予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能夠享受的企業畢竟有限,而且今年是政策執行的最后一年,模具行業目前迫切需要一個長久的扶持政策。 據程旭旦介紹,國家對工業產品實行的是增值稅制,模具的原材料投入少,價格低,而成品模具的售價卻很高,增值率驚人,因而繳納的增值稅也高得很。所國家稅務局的統計,模具行業的實際稅負比其他行業要高出5.07個百分點。但模具在人力、技術、設備等方面卻需要高投入,加上是單件生產,形不成批量,因此,模具的凈值雖高,所獲的真正利潤卻不高。因此,政府對模具行業的扶持十分必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