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張家港經濟開發區18個新興產業項目上月集中簽約和開竣工,項目總投資67億元。自去年以來,這里就進入了項目“爆發期”,每隔兩三個月,就會有一批項目集中亮相,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產業成為“主角”。 作為張家港一個年輕的經濟板塊,張家港經濟開發區已經和張家港保稅區一樣,成為港城最重要和最具活力的經濟主戰場之一。張家港市委書記徐美健告訴記者,開發區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年之內實現發展質量飛躍,就在于管理體制創新激發了巨大活力。 創新管理體制: 把開發區從社會事務中“解放”出來 幾天前,張家港富瑞特種裝備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的“再制造產業園”一期工程竣工投產,企業老總長舒了一口氣。“公司現在正處于上市關鍵階段,沒這個項目不行。” 新項目要在張家港經濟開發區“落地”,但管理隸屬張家港楊舍鎮。此前,為了“再制造產業園”建設所需的200畝工業用地,富瑞特裝分別找到了開發區和楊舍鎮。由于管理體制上的障礙,項目推進困難重重。對開發區而言,土地指標緊張,新增用地需要拆遷邊上的村莊,而統計口徑和稅收都屬于楊舍鎮,積極性不高;楊舍鎮的積極性很高,但又拿不出資金去運作項目需要的用地。 這事引起了張家港決策者的關注。“經過這么多年發展,開發區和自己所在的鄉鎮都遭遇了資源不足的瓶頸。如果兩者深度整合,雙方的困局就都消解了。”徐美健說,“開發區應該回歸本源,集中精力搞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剝離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職能”。 2008年,張家港決定對經濟開發區和市政府所在地楊舍鎮實施“合二為一”。去年4月,又對區鎮內設機構進行了徹底改革調整,深度整合,社會保障、工青婦、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流動人口服務等社會管理職能全部由楊舍鎮接管;而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服務等經濟工作則由開發區負責,形成了“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各司其責職責分明。 關系理順后,開發區出錢,楊舍鎮出力,富瑞特裝很快拿到了所需用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我國開發區發展第一波,主要職能就是開發建設。九十年代后期,開發區發展進入第二波,開發區規模越來越大,很多開發區開始整合了大量的社會管理功能,實際上影響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張家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葛曉明說,當前開發區已進入發展第三波,就是向區鎮功能更加強調專業化分工合作的新模式蛻變。這種全新的管理體制讓開發區輕裝上陣,效果首先體現在招商引資上。去年5月以來,張家港開發區項目不斷,開工項目總投資170億元。 發現價值鏈: 讓有限土地為新興產業騰出空間 “區鎮合一”后,最直接的變化是開發空間變大了,招商引資的底氣更足了。“寶貴的資源只能用來發展新興產業”。分管招商引資的管委會副主任陶惠興說,開發區不能再走粗放式發展的老路,一定要提升開發水平。“我們的體會是,要從產業鏈招商向價值鏈招商轉型,引進項目一定要鎖定產業鏈中最具有價值的一段。” 3月1日,由香港協鑫光電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協鑫光電科技(張家港)LED基地項目在張家港經濟開發區開工。該項目集研發和生產為一體,計劃總投資25億美元。項目負責人表示,將配合張家港的發展規劃,共同引進下游封裝和應用模組企業,最終形成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發現價值鏈,央企彩虹集團帶著自主研發、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液晶玻璃基板項目來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電力電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韓英鐸教授等院士領銜的張家港智能電力研究院,在開發區實施成果轉化;世界著名冶煉、軋制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商西馬克公司將其在德國本土之外的最大生產基地放在了這里……在張家港開發區的現代裝備產業園、玻璃基板產業園等7大新興產業載體,原本“滿天飛”的大項目迅速落地。 有限的資源以前是配給產業鏈,有了項目就給地,現在要把這些資源“騰”給價值鏈。去年,開發區對生產設備落后、產出效益不高的中小企業,引導其向外轉移,拿出1.3億元資金回購了7家企業,加上協調企業轉讓等措施,盤活存量建設用地632畝,今年計劃投入資金5億多元回購64家企業,為新興產業項目提供用地保障。 “以前找上級部門要土地,現在向轉型升級要空間。”全國第二大針織企業東渡集團的老總感慨良多。東渡把生產環節轉移到了蘇北乃至越南、柬埔寨等地,接單中心放在了新加坡,在張家港開發區只留下最具價值的總部和研發中心,去年,占地60畝的總部創造了50億元的銷售。 打通城鄉資源: 把強村富民功夫下在“資本”上 張家港開發區七里廟村黨委書記張建春現在成了大忙人,忙著到各地考察,尋找投資機會。“最近我們和田垛里村聯合組建了個投資公司,在開發區組織下,到與張家港掛鉤合作的宿豫區去投資,開發標準廠房,參與城市建設。”張建春說,去年,七里廟村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了1.6萬平方米的三產綜合大樓。僅此一項,每年便可為村里增加村級可用財力200多萬元。 楊舍鎮鎮長繆維成告訴記者,以往村級經濟發展較為成功的模式是通過建標準廠房進行招商引資,但客觀上鄉鎮和村的招商平臺要比開發區低得多,信息資源要少得多,往往引進來的是一些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有限、稅收微薄的生產企業。“現在通過開發區這個高平臺,村級照樣可以實現追高求新”。 如何追高求新?張家港經濟開發區出臺《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見》,把村集體資金全部集中到開發區的財政平臺上,給了八分息,確保基本收益;鼓勵各行政村將存量未開發的建設用地交由開發區統一招商引資,項目產生的稅收區鎮留成部分返還20%給村里;與此同時,鼓勵村里利用現有的標準廠房引進新興產業,凡屬新興產業項目形成的稅收,區鎮留成部分的20%補助給村里;鼓勵村與村之間聯營合股投入鎮級三產開發;參與政府認可的創業投資,聯合到異地開發。多管齊下,功夫全部下在“資本”二字上,一下子點燃了村級集體追求轉型升級的激情。 走進改造一新的金塘街,眼前街景讓人無法相信自己正身處農村。去年,張家港經濟開發區出資4400萬元實施改造,增添綠化景觀,建造古典園林,改出了一條頗具江南風情的商業休閑一條街。“一到周末,城里人就會來這里消遣,車子多得停不下”。村民郁海在街上有一套門面房,以前出租很困難,老街改造后,生意越來越好做,他家的房租也從7000多元竄到了現在的15000多元。 據了解,區鎮一體后,開發區有財力為群眾辦更多的實事。繼去年為塘市、乘航兩個辦事處實施街景改造后,今后將對所有辦事處集鎮的主要街道實施改造,今年還將對各辦事處農貿市場進行徹底改造,造福于民。 統計顯示,張家港開發區內去年15個村可用財力超過500萬元,占所轄行政村的三分之一,其中6個村超千萬元,在蘇州的村級經濟板塊中顯得特別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