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的起始之年。與往年不同的是,在這個春天里,從東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區,不少省份紛紛放緩了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速目標,同時不約而同地調高了城鄉居民收入預期目標。
人們還沉浸在傳統節日春節的歡樂中,東部沿海的經濟大省山東省就傳出消息:“十二五”期間,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目標將由“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的13.1%下調為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目標為10%。
“十一五”期間,山東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1%,去年達到39416.2億元,位居全國31個省市區第3位。山東省負責人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間,全省不再過度追求GDP增長幅度,而是致力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夯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長期以來,單純追求發展速度的“GDP崇拜”,是許多地方信奉的“發展之道”。據報道,2010年全國17個省份生產總值超過萬億元,有28個省份生產總值增速超過全國平均增速。有關專家指出,這一方面說明宏觀背景下經濟持續向好,一方面也暴露出“GDP崇拜”還是不少地方的慣性追求。
2011年的春天剛剛到來,包括長江三角洲地區江蘇、上海、浙江等在內的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主動調低了“十二五”期間的GDP增長目標。這些地區的一個共識是,在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讓更廣大的群眾民生不斷改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從而共享科學發展成果。
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二五”期間,全省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放緩生產總值增速,并不是不要發展速度。姜大明解釋說,一方面,保持適當的發展速度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保持社會穩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調整結構、創造寬松環境,引導各方面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
在調低GDP增長目標的同時,山東省提高了居民收入增長的目標。“今年全省城鄉居民收入計劃均增長10%左右,這是近年來的最高預期。”姜大明說,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順應了廣大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山東省“十二五”提高居民收入增長預期的決策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贊賞。山東省政協委員宋傳杰說:“普通老百姓收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政府提出的這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的措施令人鼓舞,反映出政府的執政思路更加以人為本。”
據介紹,為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山東省今年將實施一系列舉措: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月人均普遍增加160元;著力抓好第二批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全省覆蓋面達到60%以上;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落實好對優撫對象、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家庭困難學生的臨時價格補貼政策,保證困難群體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1400元;保證集中和分散撫養孤兒每月基本生活費分別不低于1000元和600元;繼續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今年三個檔次分別比去年平均增長26%。
“山東省‘一降一升’的政策走向釋放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積極信號,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理念變化的具體體現。”山東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善峰認為,今后,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一種必然選擇,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拉動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中,消費將居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